诘字读音及相关解读
“诘”,这个字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或许并不常见,但它却有着独特的读音和丰富的含义。“诘”到底怎么读呢?它又有着怎样的来历和用法呢?
“诘”的读音为“jié”,从音韵学的角度来看,“诘”属于舌音系列,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齿龈,阻碍气流,然后让气流冲出舌尖,形成清脆的音节,这个读音在汉语的发音体系中是比较清晰和独特的,一旦记住,便不易混淆。
“诘”字最早出现在古代的文献中,其含义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和丰富,在古代,“诘”主要有询问、追问、责问等意思。《论语·颜渊》中就有“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这里的“畔”通“叛”,意思是违背、背叛,整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用礼仪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违背君子之道了,而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则有“子玉复治兵于蒍,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公闻之,曰:‘子玉无礼哉!君三赐命矣,今犹效臣。’晋侯使栾枝如楚,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郤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这里的“无礼”就是指子玉在战争中没有遵守礼仪规范,晋侯对其进行了责问和批评,这里的“责问”就可以用“诘”来表示。
随着语言的发展,“诘”的含义也逐渐扩展到了其他方面,在现代汉语中,“诘”还可以表示诘问、质问、诘难等意思,我们在面对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或观点时,常常会进行“诘问”,以寻求真相或表达自己的不满,又如,在学术研究中,学者们也会通过“诘难”来推动学术的进步,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质疑和争论,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诘”字在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许多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诘”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唐代诗人杜甫在《北征》中写道:“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坡陀望鄜畤,巉绝称岩电,顺风扬帆席,海动山倾折,此生遭圣明,谁分沉与浮?全归始艰巨,幸有锋铓在,新诗陶冶力,已能变荒秽,仰思调一钧,缓急安能外?”在这首诗中,杜甫用“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等诗句,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其中的“挥涕”“缅思”等动作和心理描写,都蕴含着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切,而这种关切也正是通过“诘”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又如,宋代词人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在这篇文章中,苏轼通过对水与月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宇宙的感悟,其中的“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等语句,都蕴含着苏轼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而这种思考也是通过“诘”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诘”字作为一个汉字,不仅有着独特的读音和丰富的含义,而且在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对“诘”字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汉语的魅力和文化的内涵,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准确地运用“诘”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文学创作中,“诘”字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我们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也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让我们一起学习和运用“诘”字,感受汉语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