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时隔7年携新作回归 姜文说热爱就是最好的表达

访客 2025-07-27 10:11:07 52862
时隔7年携新作回归 姜文说热爱就是最好的表达摘要: 时隔7年,导演姜文新作《你行!你上!》登陆暑期档。大银幕里,少年郎朗一步步成为世界知名钢琴家。大银幕外,当所有人都在问“...

时隔7年,导演姜文新作《你行!你上!》登陆暑期档。

大银幕里,少年郎朗一步步成为世界知名钢琴家。大银幕外,当所有人都在问“你行不行”时,姜文用片名回应:“你行!你上!”

姜文说,这次创作不同于以往,不再抑制或回避情感的表达,这是他本人的一次创作挑战,更是一次跨越与锤炼。

近日,“曹岩说说”专访导演兼主演姜文,谈及创作初衷和角色,他想透过作品告诉观众:“勇敢去追,千万别放弃,没准儿这梦,你真能追着。”

01

姜文:跟自己较劲

电影《你行!你上!》讲述了一个琴童追梦的故事。郎朗父子埋头向前,从辽宁沈阳一路弹到美国,在欧美主导的古典音乐圈突出重围,响彻世界。

钢琴家郎朗观影后在社交平台发文:“我仿佛看到了无数和我一样追逐内心热爱的人的故事。他们都叫‘郎朗’,他们都在追梦路上勇往直前。”

姜文拍电影也是如此。《你行!你上!》筹备三年,剧本修改二十余稿,他绝不马虎对待创作。“没有一年半载的,剧本就写不好。别投机取巧,自己搭进去多少工夫,自己知道。”直到交出作品,姜文说,剩下的是欣慰,心里才十分踏实。

开拍前,姜文从未想过如何能把琴童的故事拍出花样,直到剧本经过无数次打磨后,他决定拍一部能让观众在故事中看到自己的电影。

影片中,姜文饰演的郎国任以一头卷发的形象亮相,一口东北话,形象和性格都非常鲜明。父子之间“你行!”“你上!”的喊话,似是鼓劲,又像是姜文在跟自己较劲。

剧情需要,姜文在电影里也要弹钢琴。但之前他既不识谱,也不会弹琴。为此,他从剧本创作阶段就开始自学钢琴,不识谱不背谱,就根据脑子里的旋律和手型去摸索,直到左右手都能弹。“千万别放弃,没准儿这梦你真能追着,他们说这梦多难,其实没有别人说的那么难,千万别上他们当。你只要相信,你就能追上。”

02

“姜式浪漫”再度来袭

集齐励志、热血元素的故事,看似与姜文以往电影表达风格完全搭不上边,但影片仍一如既往展现了独特的“姜式”幽默——粗粝中见浪漫,戏谑里藏锋芒。

从舞台上成长起来的姜文,知道如何把舞台表现更有意思。他也确实拿出了最像他也最适合他的拍法,让这个励志的故事变得妙趣横生。

影片中,郎朗出国前搬钢琴的一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少年郎朗在空中弹奏,头顶倾泻而下一束光,花瓣从天而降,与背景居民楼中探出的脸庞形成了奇妙的组合,共同构成一场超现实的“空中音乐会”。

△截图自《你行!你上!》预告片

全片“姜式浪漫”浓度极高,即便故事发生在昏暗琴房或贴满隔音板的黑屋,姜文始终让“阳光感”流淌其中。“越是缝隙小的时候,光越明显。尽管旁边都是黑的隔音板了,那光就更有用武之地。”

当光照在练琴的一家人身上——再逼仄的现实,也锁不住心里那道光。这是姜文献给所有追梦者的视觉情书。

△截图自《你行!你上!》

电影结尾,郎朗在世纪之交音乐会上弹奏协奏曲,镜头切回郎朗成长路上遇到的老师、朋友、家人……这一刻,艺术不再是逃离现实的方舟,而成为重构现实的锤子。

03

天花板,不存在!

姜文的电影强调情绪的张力。

开篇就是父子的争吵,郎国任大吼“你给我去弹”,郎朗大吼“我死也不弹”,随着故事展开,片中每个人的情绪都是对现实的夸张,组成了姜文镜头下对情感的表达,写出了一个热烈、激情的时代。

急脾气的姜文还在电影中多处用到了“奔跑”。在他眼中,奔跑是拽出角色情感、掌控电影节奏的武器,人的情感要靠形体的动作带出来,“少年是坐不住的,你要跟一个半大小子一起长大,不可能不跑,少年感就是这么出来的。”

△截图自《你行!你上!》

电影中,父子二人誓要看看“天花板上头是啥?”这个问题不仅贯穿全片,更直指姜文的创作内核:对天花板的偏爱,或许正源自对挑战未知的好奇与迷恋。

姜文说:“天花板上面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敢这么问、敢这么想、敢这么做。不要给自己限制天花板,生活中不要考虑这件事。”

与以往不同,这部电影姜文不再回避情感表达。在剪接看片的影厅内,他常被剧情中的父子关系感动,“我忍不住流泪,就偷偷走出去,大家看完以后我再自己偷偷地看一遍,我就是怕飙着谁。就像郎爸说,他自己也哭,但不想让别人看见。”

一家人从离梦太远,到照着梦想走去,最终居然走到了目标。

为了陪儿子练琴,郎爸一句承诺成为全片精神注脚:“从今往后,钢琴的事归你管,钢琴之外归我。”这句话,郎爸不仅说到,还做到了。他果断放弃自己原本稳定的事业,全心全意陪读,孤注一掷陪儿子追梦。

在姜文看来,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排除了杂念,并抓住自己能改变的东西。“杂念是阻碍前进、实现梦想的绊脚石。电影最戳人的时候,就是他们排除杂念的时候。”

04

姜文的“来劲”哲学

当很多人试图弄清楚姜文拍一部成一部的秘诀是什么,他只说两个字:来劲,这两个字是他对电影最重要的审美原则。

他反复强调“我拍出来的都是我看到的”,永远让人猜不到、永远让人好奇姜文眼里的世界长什么样,正是“姜文电影”的风格和魅力。

恰逢中国电影120年,谈及中国电影怎么拍才能更好?姜文认为,“电影归根结底是表达,现在很多人有表达欲,但形式雷同,这没关系,是个过程。等出现各式各样与众不同的表达时,就会繁荣了。”

姜文曾表示过,电影是自己心爱的玩具。要自己喜欢,观众才会有可能喜欢。在《你行!你上!》中,他充分地投入自己的热爱。当所有人都在问“你行不行”时,姜文用自己的电影回答:你行的!你上吧!热爱就是最好的表达。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