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欧洲热议“熊猫”列车亮相奥地利,奥前总理克恩:中国“太重要、太庞大”

访客 2025-11-12 10:00:20 81757
欧洲热议“熊猫”列车亮相奥地利,奥前总理克恩:中国“太重要、太庞大”摘要: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时报驻德国、法国特约记者 青木 董铭】由中国企业制造的双层列车日前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亮相,将用于维...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德国、法国特约记者 青木 董铭】由中国企业制造的双层列车日前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亮相,将用于维也纳与萨尔茨堡两座城市间客运铁路运营。法国《世界报》10日称,这是中国制造的列车首次正式投入奥地利客运铁路系统,引发欧洲媒体广泛关注。

欧洲热议“熊猫”列车亮相奥地利,奥前总理克恩:中国“太重要、太庞大”

这是11月3日在奥地利维也纳拍摄的由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生产的双层列车(新华社记者 贺灿铃 摄)

《世界报》称,这款全新的双层列车由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生产,完全按照列车运营方——奥地利私营铁路运营商西部铁路管理有限公司的需求开发。

奥地利NewsFlix新闻网11日称,该型号列车被命名为“熊猫”,最高运营时速200公里。“熊猫”列车一共4列,每列可搭载536名乘客。在获得欧洲铁路局的最终批准后,“熊猫”列车还将行驶在从维也纳开往奥地利其他地区和德国南部的铁路网。

对于选择中国列车的原因,西部铁路公司的股东哈塞尔斯泰纳表示,因为业务扩张,原有的瑞士制造商已无法快速交付新车,他们更看重中国制造商的交货速度。奥地利媒体报道称,奥地利联邦铁路公司2016年从西门子公司订购了新的夜间列车,直到2024年,即下单8年后,这些列车才获得认证。

而在哈塞尔斯泰纳看来,“熊猫”列车也不完全是中国列车,“而是一半中国,一半欧洲”,因为车内部装有奥地利制造的座椅和制动器、瑞士制造的咖啡机。

面对一些质疑的声音,NewsFlix新闻网援引奥地利前总理克恩的话称,中国“太重要、太庞大”,“不能简单将其排除在我们的市场之外”。

据报道,中国相关企业近年来正在开拓欧洲铁路市场。此前,中国公司已向捷克出售了3列动车组,还向匈牙利出售了几列混合动力货运机车。不过,中方最大的业务还是集中在基础设施方面——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和匈牙利布达佩斯之间的铁路线正在建设之中。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已全线通车。

延伸阅读

欧洲多国开展所谓安全调查 声称中国电动大巴或被远程熄火

近日,挪威、丹麦、英国分别对中国制造的公交车展开所谓“安全调查”,声称这些车辆可能被“远程操控”。《金融时报》援引一位英国议员的话称,“英国道路上大量中国制造的电动巴士可能构成国家安全风险”。还有媒体甚至渲染,中国制造商可“远程让伦敦陷入瘫痪”。

欧洲热议“熊猫”列车亮相奥地利,奥前总理克恩:中国“太重要、太庞大”

欧洲街头的宇通公交车(图源:宇通集团)

同样是中国电动车,正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上担当“迎宾大使”,为何在一些欧洲人眼中却成了“安全风险”?可见问题的症结不在中国大巴,而在某些欧洲人脑袋里挥之不去的政治偏见和战略焦虑。

欧洲热议“熊猫”列车亮相奥地利,奥前总理克恩:中国“太重要、太庞大”

巴西总统卢拉乘车抵达峰会会场(图源:外媒)

迄今为止,没有人能拿出哪怕一个案例,证明在欧洲街头行驶的中国电动大巴,曾被中国企业从万里之外“遥控逼停”。这些“安全调查”完全缺乏证据支撑,是典型的有罪推定。正如欧洲专家所说,“电动巴士与电动汽车一样,只要其软件系统具备在线访问功能,原则上都可能被远程停用”,欧洲公交运营商对车辆的远程更新、软件诊断等功能并不陌生,很多西方大巴车品牌同样拥有类似的数据传输功能,这也是公交系统数字化的必然趋势。那么,为什么调查就单单针对中国品牌的大巴?

面对无端的非难,中国企业展现出冷静与专业。被点名的宇通客车告诉《星期日泰晤士报》,公司“严格遵守车辆运营所在地的适用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并细心地解释说这些数据仅用于车辆相关的维护、优化和改进,以满足客户的售后服务需求,未经客户授权,任何人不得访问或查看这些数据。显然,中国企业的从容淡定,来自对自身产品安全性的十足把握。事实上,中国电动汽车已出口到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去年一年出口量就突破200万辆,从未出现“隔空按键让车辆熄火”。时间终将证明,中国向世界奉献的不仅有绿色,还有安全。

中国电动汽车的信誉不是喊出来的,而是一辆辆车跑出来的。以中国电动汽车在全球市场的保有量,在中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在中国国际形象中的担当,中国企业也不可能做出类似自砸招牌的蠢事。给中国电动大巴贴上“远程熄火”的惊悚标签,只能说明个别欧洲人士对中国企业的黑化,已到了违背常识甚至反智的地步;而这类荒诞言论得以传播,折射出欧洲对华舆论环境长期失真的现实。

欧洲热议“熊猫”列车亮相奥地利,奥前总理克恩:中国“太重要、太庞大”

在英国运营的宇通客车(图源:资料图)

泛安全化思维是危害中欧关系的“毒药”,这种偏见给欧洲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长期以来,一些欧洲人不断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将正常经贸往来与地缘政治竞争混为一谈,从芯片、5G到电动汽车,许多中欧本可以开展双赢合作的领域都被过度安全化。泛安全化的高墙,不是在为欧洲挡住安全风险,而是在阻挡欧洲拥抱新技术,阻碍欧洲自身的创新活力。长此以往,欧洲的真正危机就不再是“安全风险”,而是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逐渐丧失竞争力。

我们并非不能理解国家对数据主权的敏感,当年在“棱镜门”风波中,连德国时任总理默克尔的手机都曾被监听。但美国中情局与盟友的这笔旧账,无论从什么逻辑也算不到中国企业头上。中国企业的克制与礼貌,绝不该成为欧洲国家滥用经贸武器的理由。必须明确指出,相关国家的做法已严重损害中国企业的声誉,公然违背市场公平原则,这不仅会破坏中欧经贸关系、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健康运行,更会对全球能源转型与减排事业造成巨大伤害。

如今的中国,正处于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与世界的互动空前紧密,与中国“脱钩断链”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伪命题。中国电动大巴走向全球,正是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的生动缩影。围绕它滋生的种种“阴谋论”,以及用强权规则与泛安全化为借口,将“中国制造”排除在正常市场竞争之外,本质上不过是发展焦虑的投射,暴露的是保护主义的脆弱,最终将反噬自身。近期,荷兰不当干预安世内部事务,导致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动荡,相信理智的欧洲人已经从中清晰看到,错误的对华心态和认知会造成何等严重的危害。

责任编辑:戴丽丽_NN4994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