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知讲说人·每个梦都发光|王珮瑜:不躺平不内卷,以自己的节奏向梦想迈进
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展现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的风采,近日,“青知讲说人·每个梦都发光”线下演讲会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讲说人从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角度讲述了自己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实现梦想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本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共青团中央宣传部指导,北京市委网信办主办,中国青年网承办。近500位在京高校大学生代表、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北京市新闻媒体、网络名人等共同参与活动。
以下是来自京剧演员王珮瑜的讲述:
大家好,我是京剧演员王珮瑜。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关于梦想的话题。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常常听到大家讨论“躺平”和“内卷”这两个词,这些词汇背后,是年轻人对生活的思考。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的是,如何在“躺平”和“内卷”之间,找到热爱,以自己的节奏让梦想发光。
我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如今已过不惑之年,跑步进入“知天命”的年纪了。但在京剧行业里,我还只能算是中生代。从小受家庭熏陶,喜爱艺术,1990年正值徽班进京200周年,12岁的我初次接触到京剧,惊为天人,从此爱上这门国粹艺术。14岁破格考入上海戏曲学校,我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专业戏曲学校培养的第一个女老生,师从王思及先生,专攻“余派”。在我求学的近十年中,学校请遍了大江南北最有本事的老生名家们给我说戏,同时戏校也为我提供了最好的舞台实践,所以我十几岁就“科里红”了。那些年,不断地投师访友、登台演出,我二十出头就获奖无数,从科班毕业进入上海京剧院,更是一路平坦。
然而,有一天登台演出,大幕拉开,在九龙口亮相的时候,一眼望去,台下看戏的人比台上唱戏的人还少,而且多是白发老人。那一天的这个场景,对我影响很大,我就开始思考:如果将来这些老观众都不在了,我们演戏给谁看?于是,我开启了自己新的事业旅程:不仅要学戏、唱戏,更要传播戏、推广戏;在做余派传人的同时,也要成为属于这个时代的京剧先锋。
可是,知易行难,想打破传统经典在人们心里的固有认知,可太难了。大家觉得京剧慢、老、吵、听不懂,我就想找一些有效的方法让大家懂。有人说,生怕别人不懂是最大的执着。我想说,如果我们没有尝试做过传播方式的创新,没有尽过全力,在这样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京剧如何能被更多人爱上呢?我应该从“只为知音服务”,到“以所有小白都能听得懂为目标”,在这件事上,我执着定了!
我搜集了大家各种各样对京剧的不解、误会、疑惑,尝试着从一个业内人走到观众中间,以对方能够接受的状态、话术,掰开了揉碎了边讲边示范。也可能是因为这种状态产生了一些反差,我逐渐被大众看到,有机会走出京剧圈,去到更多的平台,与各行各业进行交流,这是非常宝贵的借势借智的过程,想要练好戏里的功,就得先修炼戏外功夫,“出圈”,给了我修炼的契机。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京剧,大家看戏的习惯也变得更加多元,可以在剧场里看,也可以在电视里看,今天大家更习惯于在手机和电脑上看。观演关系的改变,也对从业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和百年前的辉煌相比,今天的京剧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与这个时代同在。我们不用悲观,不用沮丧,但也要直面眼下我们遇到的困境。要正视,要尊重,然后想办法改变。对抗内卷最好的做法不是躺平,而是持续创新。创新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传播方式的、交互体验的。我们就说京剧行业里的前辈艺术家们:老生的“里程碑”谭鑫培先生、旦角的“通天教主”王瑶卿先生、后来的“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四大须生”马谭杨奚、以及各行各当的名家好角儿,都是因为创新而成功,京剧发展的过程,其实也是和“内卷”与“躺平”作斗争的过程。各位朋友们,当你们“想躺躺不下去,想卷卷不起来”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不是报复性“躺平”,不是战略性“内卷”,而是在保持前进姿态时坚信,你的人生路“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曾经问自己:应该纯粹做个演员,还是“演而优则斜杠”?多年的实践,让我觉得人生没有副业,人生也不该设限。做好自己擅长的,提升自己热爱的。不管是在台上唱戏,还是在台下教学,本质上都是教育,我深信改变戏曲艺术生态的最好方式,正是“专业传承”+“普及教育”。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很幸运能和这个时代同在,并有机会为这个时代创造价值。
最后,我想说,每个梦想都有可能实现,每个梦想都值得被追逐。让我们一起努力,寻找更好的自己。
(记者牟昊琨剪辑窦月华实习生王小伟田梦张智博杭羽萱贾子静翟璨乔雅雯宋莹安蓓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