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印度立“人设”:万斯访印祭出美国关税战新招,但效果存疑

当美国方面就对华关税连续释放“降温”信号之际,美国副总统万斯正在印度访问。结合此前美印两国自“对等关税”推出后的各种互动行为,此次访问显然是特朗普政府试图破局的一种手段——为印度立“人设”,摆出将印度列为重要合作对象的姿态,在客观上会形成对中国的侧压和对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示范效应。整体上看,它是特朗普“破、拉、立”策略上的重要一环,其能否取得预期效果,最终还要经受现实的考验。
当地时间2025年4月22日,印度拉贾斯坦邦斋浦尔,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拉贾斯坦国际中心发表讲话 图/视觉中国
万斯访印透露的具体信息解读
除了私人事务方面的安排外,万斯访印的重头戏集中在21日至22日的行程中——21日在新德里与印度总理莫迪进行对话,22日在拉贾斯坦国际中心发表公开演讲。从双方公开的信息和随之采取的行动看,主要体现在:
向外界展示美印双边贸易协定谈判取得重大进展。与万斯访印同步,4月21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出面说明美印间的贸易谈判参考条款问题得到解决。万斯认为,“这是落实特朗普总统和莫迪总理(提出的)愿景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它为两国达成最终协定设定了路线图”。联系到印度新闻信息局早在3月份就透露两国将在今年秋季敲定协定首批内容的事实,美印经济合作确实迈出了关键一步。这是美方“对等关税”措施实行以来,“美国优先”贸易政策在对外经济领域首次取得战果。而从两国谈判的具体内容看,也是主要围绕特朗普政府的四大核心诉求进行的——增加美国产品采购、降低对美关税、放宽对美科技企业的监管和税收、限制中国通过第三国的转口贸易。对特朗普政府来讲,能够与印度达成“互惠贸易协定”无疑具有标杆性意义。
另一方面,印度对外经贸政策立场发生显著变化,表现出迎合美国排他性政策并采取配合行动的趋向。据印方统计,在2024/2025财年的4-10月,印度自中国进口170万吨成品钢,同比增长35.4%,创历史新高。今年2月,印度就放出口风称“最快在六个月内对来自中国的钢铁征收15%至25%的临时税”。在万斯抵达印度的同一天,印度政府宣布自4月21日起的200天内,将对进口的部分钢铁制品征收12%的临时关税,以保护本国钢铁业。这种时间上的同频共振显然并非巧合,印度这一举动颇有借打压中国进口来迎合美方的意味。
图为美国和印度国旗 图/网络
双方不忘安全合作,给印度洋地区局势升温埋下了隐患。访印期间,万斯与莫迪还就双边、地区和全球问题交换了看法。尽管具体细节并未公开,但从万斯极力向印度推销F-35战机一事可以看出,美方并不满足于印度在经济方面的配合,与印度在经济、安全方面进行全面合作才是美方追求的目标——这与美国防部长赫格塞思3月访问菲律宾时作出要“加倍支持(美菲)联盟”的表态遥相呼应,流露出美方要进一步介入印太地区局势的迹象。
另一方面,印度在今年秋季将作为东道国主持四方安全对话领导人峰会,此次访问也有为下半年特朗普可能会出访印度做铺垫的考虑。万斯还提出,两国在“一个自由、开放、和平与繁荣的印太地区上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这与前任拜登政府成员访问印太地区时的腔调惊人相似。可以预期,在秋季两国初步达成双边贸易协定、经济议题告一段落之余,对安全议题的考虑极有可能重新占据上风,届时印度洋地区的形势将难言平静。
特朗普政府的“破、拉、立”策略
万斯访印的目的是加强与印度的经济联系,以为逐渐陷入被动局面的特朗普政府寻求破局之法。整体上看,访问本身是特朗普政府“破、拉、立”策略的重要一环。这一策略能否取得预期成效,并不仅仅取决于美方的意愿,诸如对方政府能否有效回应国内受损群体的利益诉求等因素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万斯首次访印,携夫人和三个孩子一起 图/外媒
万斯执行“破、拉、立”策略的对象也不只是印度。访问印度只是万斯外访行程的一部分,在此之前,万斯先行访问了意大利。与此同时,美日也展开了“对等关税”实施以来的首次谈判。笔者认为,美日谈判、访意、访印是特朗普政府针对中美关税战僵局而实施“破、拉、立”策略的三种手段:所谓“破”是指日本被美方挑中作为突破关税战僵局的首选对象。日本被选中,既是因为其曾有签订城下之盟——1985年被迫签订“广场协议”的经历,也是因为“对等关税”甫一实施,日本就表现出明显的屈从姿态。
所谓“拉”是指针对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极度亲美而反对欧盟统一行动的立场,美国要拉拢意大利以动摇部分欧洲国家立场,从内部分化欧盟。
所谓“立”是指通过与印度达成双边经济合作协定来为印度立“人设”,目的是影响对“对等关税”抱有疑惧和恐慌心理的广大发展中国家。
与“破”和“拉”相比,“立”的这一手波及范围更广、影响更为深远。
如意算盘能否打响还有诸多变数
可以看出,特朗普政府为突破当前的关税战僵局进行了精心的策略设计。但这一策略能否取得预期成效,却并不仅仅取决于美方自身的意愿。它至少还受到其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对方政府能否有效回应国内受损群体的利益诉求。对于日、印两国而言,降低关税、增加对美采购将使受到高度保护的农业部门首当其冲遭受损失。而意大利面对美方拉拢,势必要重视国内汽车产业要求积极发展对华关系的呼声。如何补偿受损群体势必要经历一番复杂的利益博弈,短期内难以轻松解决。
二是各国随着中美关税战情势发展不断调整的政策立场。目前除了中国和欧盟明确表态外,绝大多数国家仍处于观望之中。面对特朗普政府频繁变化的表态和损人不利己的关税政策、中国有力进行合理反制的坚定立场以及美国内外对“对等关税”日渐增强的批驳之势,贸然全力押注美国并不符合绝大多数国家的利益,尤其是特朗普、美国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和财长贝森特4月22日一天内在对华关税问题上接连发出“降温”信号。在此背景下,对于绝大多数国家而言,更需要在仔细权衡本国利益得失基础上,根据外部形势变化随时调整立场。这决定了即便经过精心的策略设计,特朗普政府也不会赢得这场关税战的最终胜利。
(作者:崔荣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戴丽丽_NN4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