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养生看这里!中医分享实用小贴士,简单有效好操作
摘要:
随着寒意逐渐加深,自然界阳气敛藏、阴气渐盛,人体也进入“养藏”的关键时期。中医认为,此时若能顺应时节变化,采取科学的养生方法,不仅能抵御寒邪侵袭,还能为来年春天的阳气生发打下基础。... 随着寒意逐渐加深,自然界阳气敛藏、阴气渐盛,人体也进入“养藏”的关键时期。中医认为,此时若能顺应时节变化,采取科学的养生方法,不仅能抵御寒邪侵袭,还能为来年春天的阳气生发打下基础。但很多人在应对降温时,容易陷入养生误区或忽略细节。天冷怎么养生?下面为大家分享一套贴合寒意时节的中医健康小贴士,从起居、饮食、运动、情志四个方面,助力大家安稳度过寒冷时光。
起居调护方面,应注重养藏阳气和避寒保暖。寒意渐浓时更应注重阳气的养护。此时日照时间缩短,应遵循“早睡晚起”的原则,早睡可帮助阳气敛藏,晚起则能避免过早消耗阳气。建议晚上10点半前入睡,早晨待太阳升起后再起床,让身体与自然节律同步。起床后可适当喝一杯温水,唤醒脏腑机能,促进气血运行。此外,要保护好身体的“阳气关键部位”。颈部的大椎穴是阳气汇聚之处,受凉易引发感冒、肩颈疼痛,外出时可佩戴围巾;腰背部为“肾之府”,肾主阳气,需避免露腰或久坐凉椅,可穿护腰或选择保暖的坐垫;脚部的涌泉穴连通肾经,“寒从脚下起”,睡前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分钟,能温补肾阳、驱散寒意。
饮食调理上,应注意温养脾胃和滋阴润燥。寒意时节脾胃功能相对减弱,饮食宜温不宜寒。可适当食用温性食物,如羊肉、鸡肉、南瓜、山药等,帮助温养脾胃、补益阳气。同时,要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冰镇饮品,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痛等不适。烹饪时可加入生姜、花椒等温热调料,既能调味,又能辅助散寒。寒冷天气往往伴随空气干燥,易生“燥邪”。在温补的同时,需兼顾滋阴润燥,防止“上火”。可搭配食用梨、银耳、百合、蜂蜜等滋阴食物,如用梨煮水、银耳炖汤,既能补充津液,又能缓解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问题。要注意多喝水,保持呼吸道和皮肤湿润,维持身体津液平衡。

